近两年,气膜体育馆这一新鲜名词开始频频走进人们的视野,然而一同出现的往往还有另一个词:雾霾。
在孩子们的户外活动遭遇空气质量威胁的当下,一些有条件的school开始修建气膜体育馆,以此来提供一个相对清洁的运动环境。
但据相关人士称,这类建筑的安全标准依旧不够完善,此前还出现过一些质量事故,令人怀有一些隐忧。
气膜馆投入使用后,每当北京室外空气污染严重时,该校所有室外体育活动便会改在“泡泡”内进行。
成本低廉?节能减排?
目前,在许多国人心中,气膜体育馆这种建筑几乎已经和“扛霾”划上了等号。但实际上,这并非是气膜建筑的设计目标。
在冰岛、挪威这些常年低温的北欧,就有不少这种气膜场馆,是为了隔绝外界的寒冷天气,让人感觉舒适。
对于雾霾的“抵抗”作用,可以说是气膜体育馆在目前环境下所“开发”出的卖点。除此之外,造价维护相对低廉、简便也是这类建筑的长处所在。
相比传统建筑,气膜建筑在节能方面也具有优势。以北京朝阳公园的气膜场馆为例,据新华社报道,其一年的能耗35万元左右的电费,仅为相同面积传统建筑能耗的30%左右。
很多企业在打“擦边球”
目前看来,气膜体育馆似乎成了“对抗”雾霾的措施。但此前,几起气膜场馆发生事故的事例却让人不禁对其安全性产生一些担忧。
如果像欧美一样具有完善的行业规范,气膜建筑的事故可以极大地减少,但在国内,目前的行业环境还并没那么成熟。
毫无疑问,要在用气膜建筑“抗霾”的同时保证安全,完善建设标准和监管机制是今后必须解决的问题。